顶好访谈丨RIGI睿集设计创始人刘恺:生活不局限,空间不设限
关于刘恺
RIGI睿集设计创始人,潮牌L-HOUSE主理人,东华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
作为国内最具创造力的设计师之一,刘恺的设计关注时代精神、社会趋势以及生活方式的行为体验,追求设计中人的行为与生活的关系。刘恺创造性地提出产品化终端理论,通过对于当下时代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思考与理解,形成了独有设计策略与逻辑。在刘恺的设计中,设计手法以多元的状态并存,形成鲜明的个人化风格。并完整地转换到每一个设计作品当中。
刘恺的作品从毫米到公里,跨越品牌、空间、视觉、产品等多个领域,其设计作品获得IF、 ICONIC、WIN、AD100等多项国际重要设计奖项,并多次发表于国内外权威设计媒体及生活媒体。
以下人名简称 “ S ” & “ L”
S:大家好,欢迎加入今天的顶好访谈。
我是Sarah Ichioka,《Monocle》杂志的编辑。我们今天的嘉宾是刘恺,总部在上海的RIGI睿集设计创始人。
生活不局限 空间不设限
S:首先,我必须承认我是自传体类型学的忠实粉丝。所以我一直感兴趣于了解人们的个人成长旅程以及它如何与职业道路结合到一起。我知道你在东华大学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你现在在那儿指导硕士研究。但我很有兴趣知道你在那之前的旅程,是什么最开始激励你成为一个设计师并在这个道路上成长?
RIGI,孩子的时光
摄影师:平玥
RIGI,Pepsi X gxg jeans 快闪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L:我出生于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从小到大住在海边,这里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海军军舰,从小我就对工业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又喜欢画画,这种种经历让我对工业类产生浓浓的感情。也对设计产生了兴趣,高中时期开始自己动手去做自己的东西,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S:勒柯布西耶也是被船的设计所启发。你刚给大家分享了你个人的成长旅程,据我了解,你的工作室是在2007年成立的,我想和听众分享一下你创业开始的历程。能否告诉大家11年前是什么让你成立了你的工作室?能否分享下你第一个重要的项目?我也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成立一个多元领域的设计工作室而不是深钻一个领域?
RIGI睿集设计办公空间
摄影师:文仲锐
L: 其实创立RIGI睿集设计事务所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不仅只是立足于某个专业,也不是只做某一类型项目,而是想要建立一个更多元化表达的事务所。在事务所刚开始做设计时,就不完全是空间或者别的东西,我们做了一个品牌潮牌,有衣服、包包这类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也设计过很多有趣的图案,包括变形金刚,到现在我的办公室里还摆放着许多有趣好玩的小玩意。
刘恺的办公室
摄影师:文仲锐
我觉得设计就应该有趣一点,毕竟设计是连接生活、连接人的趋势,而不是立足于一种专业的专精。我们事务所的成长,并不是非要做很多事情。在表达设计时需要更多的工具,和了解更多的尺度。中国的发展从07年到现在,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一直希望连接生活,正如那句话所说“Better design,better life.”,成为连接生活的终端,我坚信,明确、清晰、有温度的设计,才属于这个时代。
S:我在网上看你2015年设计的工作室的照片,发现墙上有一串文字很有意思,我希望你能帮我们解释一下:I have no words, I must design.
RIGI睿集设计办公空间墙上的
“I have no words,I must design.”
摄影师:文仲锐
L:这是一个电影台词,一个摇滚乐队的名言。在我看来,设计就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过程,通过行动去对概念堆砌。
S:考虑到你工作室产出的各种各样多元范畴的作品,我猜你肯定要寻找一些对生活有特殊感知力,对工作有多阶方式(polyvalent approach)的团队成员。因为我猜想有很多人正在听这个访谈,可能有一些充满灵感的人想要与你一起工作,当你打造你的团队时,你寻找的是什么?你在招人的时候看重什么?
L:首先,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具备专业的水准,在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积累沉淀,这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希望我们的设计师有时代理解的能力,正如我前面谈到中国的变化很快,像互联网的发展、共享经济概念的发展等等,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这些都是随着人的情感和需求变化的,所以理解时代也很重要,有利于更前瞻地看设计,做设计。
RIGI,MAGMODE名堂
摄影师:陈兵
S:谢谢。所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这个现象似乎是你设计哲学中非常明显的因素。在浏览你作品集中的项目介绍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的设计有强烈的渴望去影响社会变化,去成为变化的媒介。我在想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几个最近的项目来更具体地聊一聊这个话题。
RIGI,一个温暖的诊所
摄影师:边焕民
早在顶好访谈采访RIGI之前,韩国知名设计杂志BOB就于2017年对RIGI进行了专访,BOB杂志大篇幅地介绍了他们的作品,包括孩子的时光、一个温暖的诊所、喜鼎餐厅、一个关于电影的办公室、RIGI 睿集设计办公空间、热风店铺等。文章中写道:
来自中国的RIGI睿集设计为人们呈现了简洁、精致、毫不冗余的空间。他们充分利用雕塑、家具、色彩等元素来展示自己的设计,让空间充满立体感。然而,在这些灵巧的设计之中却隐藏了他们处理细节和凸显特色的技能。这使得所有空间的效率得到最大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此外,通过为特定的环境和使用空间的人找到合适的元素,以及有效地划分空间,他们很好地完成了计划方案。
项目“一个温暖的诊所”便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空间因友好、舒适的氛围而大受用户的欢迎。其图形元素、橙色、红色和蓝色在空间中非常引人注目。色彩的运用让空间不那么时尚,却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自然的和谐感,既不会太过显眼,而不会过目就忘。RIGI睿集设计的未来仍在发展中。
也是带着这样的印象与评价,顶好访谈想要更加深入的剖析RIGI的创作初衷、理念,以及希望得到他们屹立于行业多年的经验和看法。本次专门提出了一项RIGI的案例——白房子,来作为我们深入访谈的根基,下面跟随Sarah的问题,继续聆听刘恺的视角吧。
RIGI设计的“一个白房子”项目被国外20多家网络媒体报导,其中包括知名媒体dezeen(英国)、designboom(意大利)、archdaily(中文版+国际版)、Yatzer(美国)、architonic(瑞士)等。)
RIGI,一个白色的房子效果图
©RIGI睿集设计
S:举个例子,你设计了一个叫白房子的项目,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项目,这是你最近完成的一个项目,让一个1940年代的老上海风格建筑重获新生。我很想知道这个项目如何找到你的,可以先从客户开始说起然后简单地谈谈这个项目?
L:其实这个项目最大的亮点不是改造,而是打造一个家。其实我们不轻易设计家,家在中国许多形式模式被固定了,但这个项目的客户是我的一个朋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沟通,了解他的诉求,也试图通过这个项目来理解未来中国家庭对家的需求。
RIGI,一个白色的房子
摄影师:田方方
这栋建筑是供客户一家四口生活使用,我们想要给予这个家多一点可能性,而不是用这个容器去满足限定他们现在的生活。虽然现在他们的孩子年纪尚小,但若干年后孩子长大又有不同的需求,未来的故事我们希望能给予一些可能性。
而且,上海的建筑更新迭代非常的快,许多老建筑都已经被淘汰,白房子是在上海一个老街区,房屋也已经很老旧,我们在白房子里做创新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保留它的城市历史味道。
RIGI,一个白色的房子
摄影师:田方方
S:非常有趣。一方面,你说你对居住类太静态的类型不感兴趣。但同时你又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工作中与历史肌理的协调。这就创造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张力。
在我看来你承担了对社会变化来说很重要的一种责任,我知道一些环境文脉比如说新加坡,大部分人都会明显更喜欢新的建筑,由此相较于老建筑来说有更多方法来委托新的项目。任何设计师可以做到复兴或者让人们有全新的眼光来看到历史环境建筑,可以说是在为社会服务了。
L:上海有其本身历史文化的气质,但我们不希望仅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对现在上海先进发达城市气质的融合,包含现在人对生活的理解,这是我们对传承和创新的看法。
RIGI,一个白色的房子
摄影师:田方方
串联多元未来 必在理解时代
S:我从你那想听到更多关于社区的连续性以及城市特有的文化,给我们更多你的洞察,之前我们谈到寻找人来加入你的团队的时候,你说你希望他们有预见力,希望他们能看到未来。能否告诉我们一下你的预见?你觉得上海会如何发展?
RIGI,一个白色的房子
摄影师:田方方
L: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上海势必是往多元化方向发展,现在是一个共享化、碎片化的时代,生活依托于情感,而设计在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也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人们的关系展现出一种碎片化,人与人之间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社群,这种社群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体现,每个人不同的关系身份会形成不同的社群,这也让上海变得越来越有趣,人们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家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符号或者标签。在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家是“昂贵的”,因为你要买房子,可能用尽毕生积蓄去买一套房,再装饰呵护得漂漂亮亮,往里添置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我不认为那是一个家。
RIGI,一个白色的房子
摄影师:田方方
家不应该是这种单调的方式,比如我在一个白房子的项目里,就引入了阳光的概念,在门口种了一棵树,让它陪着孩子成长,满足一家人的各种兴趣爱好,给予这个家一种宽容,给予这个建筑更多的可能性。也希望我们小小的举动,能够带动这个社区,让这些老建筑被更多人接纳,同样通过改造赋予它们新的可能性,整个社区共同进化。我坚信,上海也会因此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化。
S:非常有趣,把房子想成是一个情感容器,让生活在里面成长,而不是一种冷酷的物质性符号。考虑到你说的这些关键点:多元性、关系、社区的多层性、培养情绪健康还有人,我有一个感想,你觉得在这种尺度的变化下,设计师对中国社会有多少的能力与影响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又会有多大受限?回到你的设计理念“更好的设计,更好的生活”,这些影响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改变?
RIGI,一个白色的房子
摄影师:田方方
L:谈到设计带来的改变,有很多层级,有的是变革,有的是革命,我所理解的设计的改变是一种驱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保持多元化的设计,就是希望成为一种接口,连接各种生活方式和资源,在这个次级层级里我们去驱动这个市场改变。包括你问到的受限问题,这种条件下我们要更精确地理解这个时代的需求,不然我们可能一开始的方向就已经错误了,正确的洞见可以让设计围绕时代去创造新的方式。
S: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设计师作为一个连接器或者激发器的想法是非常简单但有力量的。我相信学生或年轻从业者都会从中学到很多,并带回到他们的实践与学习当中。所以我想在此感谢刘恺加入我们的顶好访谈,并且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 end -
本文由 顶好设计 整理
策划:Sarah Ichioka
翻译:李旸
编辑:自清
视效:严诚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留言与我们联系
文章内若信息有误请给我们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顶好设计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Sarah Mineko Ichioka
经验丰富的领导者、意见领袖。Sarah Mineko Ichioka在一系列全球知名的文化、政策和研究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战略策划、编辑、项目推广经验。同时,她也是Abitare, Architect’s Journal, 建筑实录,Architecture Today,Monocle的知名杂志的编辑。 添加关注已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