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国际房地产大奖2021年度评委徐子苹:谈建筑的“感性力量”
国际房地产大奖(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是全球房地产界公认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吸纳地产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担任评委,以多元而全面的评审体系,为衡量优质住宅与商业开发项目树立起标杆。
湃昂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PHA湃昂)创立人兼设计董事徐子苹博士,受邀加入2021-2022年度的IPA评委阵容,成为建筑与开发类别奖项评委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在这支近百余人构成的国际化评审团队中,发出来自中国的建筑话语。
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专访建筑师徐子苹博士
徐子苹博士,PHA湃昂建筑设计创立人/设计董事,2021-2022 IPA国际房地产大奖评委
虽然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与PHA湃昂在奖项板块的业务合作已有多时,但与徐子苹博士的会面却是初次。作为建筑圈尚且为数不多的女性领导者,带领着大约100人规模的纯创意团队,她身上“优雅的平衡”已然融合于PHA湃昂的品牌性格,也延伸至其高端商业建筑的创新设计。
好的案子,“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平衡
Q1:
从创办PHA湃昂之后的首个重要项目——昆明俊发春之眼获2015 IPA的全球最佳零售建筑奖,到如今受邀担任2021-2022 IPA的建筑与开发类别国际评委,您会怎样看待自己在参赛者与评委之间身份的转变?它对于您看待设计的角度会否也有所改变?
昆明俊发东风广场(春之眼)荣获IPA全球最佳零售建筑
----------
徐子苹:
两个角色虽然有所不同,但也彼此关联。以设计师的角色去参赛,注意力需要放在设计上;作为IPA的评委,并非说设计师的角色就完全不存在了,做评委的经验,也是从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得出的设计上的判断。所以,这么多年的行业经验和个人体会,都可以加以利用成为我的评委身份的一种背景参考。
作为评委需要考虑的因素当然更多一点,毕竟每个项目都有它的局限性,同时评委也需要考虑项目的特殊性,设计上的能力以及创新点,评审过程中往往是评价各方因素是否平衡得好坏。
虽然是第一次担任国际大赛的评委,但其实此前我受邀参与过很多项目的评审,虽说是评审,但整个过程也是评委与设计作品、设计师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是很令人期待的。我很希望能够在这次评审中遇到令人惊艳的优秀作品。
Q2:
IPA的评委团队由房地产行业各个相关方面的领军人物组成,涵盖了多元背景和专业知识,您作为这近百名评委之中极少数来自中国的评委之一,以评委的身份所观察到的国际优秀建筑设计趋势,以及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建筑设计现况,各自呈现出何种特点?
----------
徐子苹:
IPA的定位相对来说是比较商业化且贴合现实的,评选的作品主要是给大众群体使用的商业建筑类型。而商业建筑类型的国际大奖目前并不是太多,反而学术性的奖项比较多。对于商业建筑,包括办公、酒店、商场等,都是大众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建筑类型,所以无论如何发展,它的使用功能必定高于其他功能。更加人文,更加亲民,更贴近生活的需求,我认为这将是商业建筑的趋势,我作为评委也会更趋于这个方向去探讨。
重庆香港置地光环购物公园(在建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一些比较突出的商业建筑新案例,大多都是朝更加便捷、人文关怀、生态的方向去发展的,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新冠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使得商业建筑在功能和使用空间上都要做调整,也需要有新的设计方法或者新的创新空间去反应,我期待在今年的参赛作品中看到这一点。因为赛事的避嫌原则,今年我们没有参赛,所以就要期待其他参赛者能够带给我们惊喜了。
探索商业逻辑之上的空间价值和公共使命
Q3:
“追求创新的设计和领先的概念”,是PHA湃昂一贯坚持的核心理念,而创新的设计通常意味着前人很少,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是否走过弯路,或有推翻重新再来?如何平衡项目的预算及风险?
----------
徐子苹:
创新也需要抓住重点,我个人的性格之中一直存在一种策略性的基因,会把重点的位置区域有侧重地做好,加入一些必要的创新点,至于说其他地方,处理上是可以相对放松一些。这就好比中国石湾产出的陶瓷,它的作品特点就是人物的表情都会做得特别丰富,但是衣褶之类的处理就会稍微放松一点,比较大气简洁,整体上是繁复与简洁两种风格的融合。
我们的事务所立足于中西交汇的地方——香港,所以视角会更加多元,而我们的作品现在主要集中在内地,在项目上需要考虑到内地现状对于施工和造价的配合,以达至最优的平衡。整个工程中,设计并不是能够达成所有目的的唯一环节,但却是非常关键的起点。当然,整个过程也需要项目团队的密切配合,包括所有其他顾问和施工团队。
创新设计是对于一个设计任务书的全新思考和解读,有贡献性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永远令人期待。我们也尤其需要特别考虑哪些地方是要多做的,创新到什么程度,然后要考虑它的完成度是否能够实现,因为如果不考虑现实,我们的创新只是一个空想,所以这又是一个平衡的关系。
Q4:
诚如您在之前的访谈中说过,“商业设计的创新关乎城市及生活的未来,因为城市中各种公共建筑的属性都可以在商业综合体中找到”,但商业这一类型在建筑行业中似乎并未得到足够的正视,甚至存在“建筑大师很少做商业建筑”的认知偏见,对此您会给出何种解读?
----------
徐子苹:
我同意在建筑界存在有意将“学术经营”和“专业实践”撕裂开的争议,也似乎存在一条鄙视链,并把商业建筑置于“低层”。但是实际上,商业建筑要做得好,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有很强的对人的关怀、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以及对于发展商、功能使用、甚至学术研究的平衡。
建筑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给人以庇护”的形态而出现的,如果不考虑人对于建筑的基本需求,以及人与建筑的互动感受,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单纯追求个人欲望表达和学术成就而产生的结果也不可能是好的结果。
感性有时比理性更有力量
Q5:
PHA湃昂凭借在商业建筑设计领域的一系列顶级案例而赢得业内的广泛赞誉,也收获了诸多国际权威大奖,您是否认同奖项对于设计品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通过获奖传播品牌观点与实践,能否请您结合创业以来的经验分享一些洞见?
----------
徐子苹:
获奖当然是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奖项不止帮助提升建筑圈对于我们设计的认知度,而且有益于业主和市场对于我们的认知。所以,奖项对于设计品牌自身的认同,以及所服务的业主,都是比较好的宣传。但是我们也清楚,如果不在设计和最终效果呈现上有实出的成果,也不可能获得肯定的。
迄今收获最大的奖项就是包括昆明俊发春之眼在内的作品包揽了IPA的多个类别,包括全球最佳商业建筑、全球最佳综合体、最佳办公等。我认为我们的品牌与IPA比较契合,这个奖项在行业内也积累了很多年的口碑,所以互相之间都能形成比较好的认知。
Q6:
请问您是如何确定PHA湃昂目前的品牌定位?您个人的行事风格和个性魅力,是否有对公司文化产生潜在的感染力?对于品牌的未来愿景您抱有怎样的期待?对于行业需求的新趋势又会作出怎样的回应?
----------
徐子苹:
由女性创立的建筑师品牌,确实在行业中相对较少。我对自己的个人认知,简言之就是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属于比较典型的双子座,性格处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对我而言是积极正向的,尤其在商业建筑领域,这种平衡的习惯也比较适合。
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同事们的支持和来自团队的帮助。另外一点是,我创立公司之际,是在自己的个人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时期,而且已经累积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还有一点,我们的事务所本身并不是以盈利为主,在这件事上我是偏感性的,不是非要达到多少利润,或者一定要有KPI的,说实话,我们公司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很清晰的KPI系统。这是我们与其他一些想要做大、上市的公司等所存在的比较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虽然定位在商业建筑设计,但是我们也参与和完成了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和文化建筑,如重庆房地产学院的图书馆。我更希望的是能够做些好的建筑作品出来,所以会抓住所有能出作品的机会。我也特别欣赏有追求的业主,有一些业主对创新设计有极高的要求,希望我们做出不一样的非传统手法的设计作品。这样的项目比较有意思,在这方面我们也确实一直特别地有追求,从来不愿意做行货。
所以对于未来愿景,首先还是希望把商业建筑做得更好更创新,尤其新冠之后带给我们的影响,需要在作品中予以回应。我们也希望有机会把人文理念甚至一些源于商业建筑的人文关怀考量,带入到其他类型的建筑里面,使它们更亲民和有新意。我们的品牌还是会坚持定位中高端,做比较精品的设计。现在我们公司差不多一百人,是纯创意团队,我们不想过快地扩大规模,是希望在每一个项目上有比较好的质量控制和成果。
PHA湃昂董事周嘉瑜(左),创始人/设计董事徐子苹(中),非执行董事David P. Roberts(右)
诚然,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公司不应该局限在某个类别上,但是会有侧重。我们侧重商业建筑多一点,但是不管哪一类型,建筑最终是为人所用的。所以如果将来有人评价我们的时候,说我们是懂得人的设计师,有关怀的设计师,这是我们希望得到的评价。
策划:周三霞
文案:Juan
编辑:晓熠
图源:由PHA湃昂提供
由 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 整理发布
如出现错误或需转载,请留言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以上信息由全球设计奖项研究所独立整理、翻译、排版,拥有此篇文章中文著作版权和图片呈现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任何文字及排版与我们有一致之处皆为侵权。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